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种子协会官方网站!

种业简报 发布日期:2009-02-06 16:51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粮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世界各国都认识到粮食问题是关系本世纪全球的安全性问题。为此,1996年11月在罗马召开联合国粮食高峰会议。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我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是自身的安全性问题,更影响全世界的粮食安全,因此,历来为世人关注。粮食问题与农民收入的增长问题、农村土地问题、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和农民权益保护问题一起,是当前“三农”问题的五大核心问题。当前粮食问题凸现,并不完全是供求上的问题,而是要求人们反思粮食生产能力问题,对于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的粮食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1、世界粮食危机未影响中国

  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累积上涨超过了75%。而2007年全年,全球粮食价格则呈飙升之势,全年飙升了4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以各国主要的出口品种为基础统计得出全球米价指数(以1998至2000年为基数100)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从130上升到216,升幅高达66%左右。进人4月价格上涨速度进一步加快。大米最大出口国泰国的代表品种“B级泰国白米”是国际米价的“风向标”。2月该品种的价格为每吨795美元,是2007年12月时的两倍。更糟糕的是,粮食的库存量严重不足。粮食危机正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不久前,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例会的各国财政部长宣称,全球粮食短缺和食品价格飙升已成为比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更为严重的威胁。最近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不断上涨的粮价上,多个国家的领导人、IMF总裁和世界银行行长都对高粮价发出了严重警告,部分国家还发生了社会动荡。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乔塞特?希兰表示,食品价格上涨已经引发一场“无声的海啸”,全球超过一亿人可能陷入饥荒。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警告,食品价格上涨可能意味着削减贫困努力的成果会“倒退七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施特劳斯—卡恩同样表示:“成千上万的人将忍饥挨饿,儿童会因为营养不良终身受其影响”。2008年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就全球粮食价格飙升可能引发的后果发出预警,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居民已经因为米价问题,与粮食零售商发生了冲突,骚乱持续已近一周。4月16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面对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菲律宾政府决定在两周内实行一项限购低价米的政策。菲国家粮食署将不再向市场投放每千克18.25比索(约合0.45美元)的低价大米,而是改由粮食署在各区市公共场所设立大米直销点等新的销售渠道,直接向贫困家庭销售政府补贴的大米,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口粮供应。在巴基斯坦,运送小麦和面粉的车辆都需要准军事部队护送,而在马来西亚,未经许可出口面粉等产品就属于犯罪,中国也下文控制粮食的出口,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需求。埃及、柬埔寨等国家为了平抑国内物价,纷纷限制本国大米出口,3月28日,世界第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和印度也相继宣布减少大米出口量。越南将2008年的大米出口量从去年的450万I调低到350万t,减少1/4;印度除价格最昂贵的大米外,其他所有等级的大米均列入了禁止出口的行列。眼下粮荒在全球蔓延,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品价格都大幅度上涨,给许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紧张和压力。

  2008年4月15日新京报综合报道:尽管持续疲软的美国经济可能拖慢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但各国财长还是将注意力转向粮食危机。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春季例会的各国财政部长们上周日宣称,全球粮食短缺和食品价格飙升已经成为比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动荡更为严重的威胁。一些来自穷国的财长对西方国家鼓励发展生物燃料的做法越来越不满,因为这推高了玉米、甘蔗等食品的价格。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表示,“这个周末,从各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部长口中,我反反复复多次听到这个话题。形势现在已经变得非常严峻,我们必须为食品供应投入更多的钱,希望借此有食物进入那些饥饿的嘴中。”

  佐利克称,为应付各国当前的紧急食品援助要求,世界粮食计划署目前只筹集到所需5亿美元的一半,另一半到5月1日的最后期限看来还凑不齐。根据世行统计,国际小麦和大米价格2007年增长超过一倍。过去2个月中,国际大米价格更是猛涨了75%。整个2007年到2008年,关于粮食是一种战略物资,还是获利商品的讨论,在世界各国进行。随着国际粮价一年内超过50%的增长,粮食危机的幽灵,在阔别数年之后,重新回到世界的上空。此次粮价上涨过快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等40多个国家用粮食制造生物能源,特别是用玉米炼制乙醇。玉米价格上涨,引起了连锁反应,波及其他品种,造成粮价全面上涨。

  是否会波及到中国的粮食价格和安全?中国是一个土地奇缺的国家,我们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至于中国的因素,这次粮价上涨很难归咎到中国。如果仅计算大米、小麦和玉米这三种谷物,中国已经十几年是净出口了,如果算上大豆,中国的粮食自给率是95%。任何一国之政府都负有使其国民免于饥饿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说,在一个社会中仍然有饥荒发生,那么只能说明政府责任失守、国民权利沦丧。1978年以来经验也证明,粮食确实出现市场波动,也曾发生其它问题,但是中国人民基本粮食安全从未发生危机。1998年时粮食产量超过5.1亿t,出现明显过剩,使得中国粮价从1995年的峰值一直下降,直至2003年才开始从谷底回升。总理温家宝在4月初曾公开表示,我国粮食库存充裕,约有1.5亿t~2亿t,按照5亿t的消费总量,这样的库存比例高达30%-40%,是国际粮农组织建议比例17%-18%的2倍。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持续增加,中国还出口了991万t粮食;高油价造成粮食运费上升是肯定的,但是,粮食国际贸易的规模很大,平均每年2亿多t,运费上涨对单位粮食价格的作用很有限。

  2,我国粮食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世界粮食需求和价格上升、环境气候变化以及生物能源产业的兴起给世界粮食供应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面临更复杂的局面。世界粮食和农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任务更为艰巨。综合来看,影响农村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在多数农产品处于供求平衡状态下,外部不确定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作用大,市场波动使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明显增加。

  2.1耕地面积的减少。耕地是指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它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源泉,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耕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问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小于1.0米,北方宽小于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为1.2593亿hm2,从1952年到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是下降的趋势,可是1998年以后出现急剧下降。分析粮食下降这么快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是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急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1997年-2003年8年间,各种非农建设用地达到132.6万hm2,2003年我国开发区所占面积22.27万hm2,甚至超过了全部城市的面积,严重动摇了粮食生产的基础。特别是开发区的恶性扩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国土资源部2007年4月12日公布了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0月3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218亿hm2,比上年度末净减少30.68万hm2。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2亿hm2。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我国年均净减少耕地面积不能超过43.3万hm2。第二就是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其他作物明显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减少影响到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1999年前粮食过剩,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下跌,农民收入增加出现了困难,政府开始大力倡导和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其它作物的播种面积五.年增加了942.6万lam2,增加了22.5%。显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是造成粮食总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10%。同时,为了改变日趋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已经有超过了0.067亿hm2的耕地退出了以粮食为主的农作物种植,而种上了草或植上f树。生态退耕是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调查数据显示,“十五”期间,我国共完成生态退耕537.6万hm2,占耕地面积减少总量的71%。第三因为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被过度砍伐,草场退化,沙漠化等等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一些耕地“消失”了。据调查,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水土流失毁掉耕地266.7多万hm2,平均每年6.67万lam2以上,土壤流失总量50多亿吨,数以亿吨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减少粮食2000多万kz,造成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据统计资料,我国粮食主产区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0.1亿hm2,受农药污染的耕地面积近0.09亿hm2;粮食主产区粮田土壤有机质普遍下降0.5个百分点。耕地“用”“养”不当,引起耕地质量下降。

  2.2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的灾情严重。中国自然灾害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明显的南北不同和东西分异。广大的东部季风区是自然灾害频发、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带,华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是自然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是发生频率较高、影响较大、危害较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损失占GDP5%-8%。从1949年到1998年,全国平均每年受旱灾面积为0.216亿lam2,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7%。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以来,目前断流持续时间不断增加,断流里程不断延伸,1996年断流达206天。2000年-2003年还发生近50次特大沙尘暴,每年有400万hm2农田受害,2004年1月—6月,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黑龙江西南部降水持续减少,较常年同期减少5-8成,其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同期极小值。加之气温偏高,导致干旱加剧、蔓延,发生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是继1999~2003年连续5年干旱后再次出现的严重干旱。2007年6月中国气象灾害事件频繁发生,造成至少349人死亡,99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202亿元。6月上旬以来,中国西北地区以及湖北、重庆、河南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减少5至8成,加之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造成土壤干涸,旱情严重。据统计,此次旱情受灾人口1200多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近150万hm2,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此外,6月份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现了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共造成8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元。据新快报2008年2月25日报道,今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持续雨雪和低温冰冻极端天气,这场灾害共波及21个省、区、市,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等省区受灾最为严重。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已造成129人死亡、4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倒塌房屋48.5万间;已造成人民币1516.5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以目前汇率计算,雪灾对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5年前的SABS的1278.6亿元人民币。此外,两场灾害都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5亿—3亿。这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极其严峻复杂的现实性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真正构建、“三农”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中就有九亿多的农民。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剩余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突出问题。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却面临着体制上、发展战略上和思想观念上等深层次的矛盾与困惑。一是就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特别是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以从事传统农业和本地从业为主,从事二、三产业和转移区域外就业为辅,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数量有限,这种劳动力就业不合理的状况,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处于盲目、自发阶段,缺乏有效的引导。外出流动人员大都呈散兵游勇,各自为阵,难以形成合力,缺乏有效引导;加上有关农民外出人员务工的相关权益保障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民维权意识弱,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差,无技术特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市场经济意识弱,转移难度大。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滞后。有关劳务输出的信息收集、传递、中介服务体系没有形成,造成信息不畅、工作不力、效益不高。五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少。目前乡镇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下岗分流压力大,交通、通讯、金融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六是由于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给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地方存在部分土地摞荒和粗放经营。

  2.4农产品价格波动难以把握。在多数农产品处于供求平衡状态下,外部不确定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作用大,市场波动使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明显增加,农产品价格波动难以把握。多数农产品处于基本平衡状态,少部分农产品存在过剩,极少数农产品不足,农产品市场波动比较大。据悉,5年来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了50%。国际小麦价格自2007年年初以来继续上涨,9月份达到创记录的水平,10月份小麦价格依然强劲,并剧烈波动。与国际趋势相同,我国农产品价格今年以来也“涨声不断”,其中大豆和油脂等产品接过前期玉米领涨的“接力棒”,带领农产晶一路走高。据农业部“全国农产晶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11月12日,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为149.5(以2000年为100);2007年10月15日至今,基本稳定在150左右。2007年以来,农产品批发价格总指数步入“快牛”通道,从2007年1月的134.3升552007年10月的150,2007年8月时曾达到最高点151.6。?具体来看,农产品价格上涨出现分化:粮价上涨相对比较温和,2007年以来,早、晚籼米、小麦价格比之上年同期都有不少提高,且从2007年年初以来,一直呈现升势,不过均属缓慢上涨。相比之下,大豆、油脂、玉米等产品涨幅则比较大。以大豆为例,国内现货市场三级大豆的批发价已经从2007年年初的2700元几升至10月末的3650元八(有些产区现货收购价格已达4000元/t),上涨幅度达35%;较之上年同期约2500元/t的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达44%。

  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价格高位徘徊,蚕食农民增收利益。每当我国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出现转机,都会碰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和农村消费晶价格快速上升的局面。2005年,湖南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2004年上涨12.1%的基础上再次上涨11.2%。农资价格上涨,吞噬农民收益。2008年我国粮食若继续增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可能还要上升,这必将侵蚀农民收入,抵消一部分国家对农民的各种补贴、减免税和其他政策带来的好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源在于,其市场中少量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处于强势的垄断地位,而众多农户处于弱势的过度竞争地位。特别是为保护国有骨干化肥企业的利益,人为造成化肥生产和进口市场垄断有余,竞争不足。国有企业因限价而得到补贴收益,中间商因供不应求的高价而得益,只有农民因价格居高不下而受损。根据今年的趋势,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明年可能还将高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于农村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城市,使得农民的生活费用成本上升快于城市居民,这预示着,明年农民增加的一部分收人,将要被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所冲抵。截至目前,生产资料上涨的势头仍然不减,这种状况倘若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据报道,黑龙江部分地区种一亩大豆的成本已涨到143元,按亩产150kg、0.5kg售价1.2元计算,毛利只有360元,除去人工费几乎无钱可赚。农产品涨价农民难以受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利润被流通环节攫取。据南方某省调查,在肉价最高的时候,猪的收购价每千克也仅8元~9元,除去养猪成本,农民获利极其有限。但是,通过收购商、批发商、屠宰、零售等一系列中间环节以后,猪肉价格就达到了每千克19元(批发环节),等最后到市民手上,每千克猪肉已经超过了20元。也就是说,流通环节所获取的利润要数倍于农民养猪的收益。

  2.6部分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农业如果长期增产不增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农产品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这方面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我国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等主要农产晶,经过连续4年以上的增长,供求基本实现了平衡,部分农产品,如蔬菜、水果和生猪,由于多年较快增长,甚至出现了季节性过剩,在2007年市场上呈现为季节性剧烈波动,价格反复无常,局部地区个别农产品难卖现象比较突出。作为农业大省,河北的小麦、玉米在国内占有一定的优势,大量销往南方各省,加入WTO后这些优势荡然无存,南方一些省区可能减少从河北购买,改为直,接从国外进口质优价廉的农产品。根据有关专家测算,河北仅小麦一项将为农民造成8亿~10亿元的损失。今年上半年河北农民人均出售粮食收入106.34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8.3%。加入WTO后,河北农产品销路更加不畅,农产品价格更加低廉,农民增收也更加困难。

  2.7经济作物收益高于粮食作物。近几年,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蔬菜、瓜果、花卉、中药材等比较效益高、市场销路好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持续增加趋势。在中央各项支农、惠农、富民政策的鼓励下,在良好的市场带动下,我国种植业出现了粮食、经济作物齐头并进的喜人发展局面,但收益最低的还是粮食作物,种1亩粮食每年只能获得50元-200元的收入。

  3.我国粮食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商品,粮食安全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保障粮食安全,主要的思路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因此,国家出台了免征农业税、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建立粮食储备体系、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等一系列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政治智慧,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并不稳固。2004年、2005年粮食产需仍然存在一定缺口,每年都要挖几百亿斤库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对粮食质量和品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粮食消费趋势也会不断变化,因此,需要认真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适应粮食消费趋势的措施,及时应对,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3.1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通过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中国’粮食市场保持基本稳定。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供求形势和价格走势更加复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粮食流通管理工作。发展改革、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价格、统计等部门按照规定职责做好粮食流通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保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实施。各地政府必须抓紧时机,根据国家和本区域粮食流通规模,逐步建立和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建立地方和农村粮食储备,形成中央、地方和农村三个层次的储备体系,以满足收购和紧急情况下粮食供应的需要。严格按照“产区三个月、销区六个月”的缺粮人口口粮标准调整、充实中央、省、市、县各级储备规模,并明确储备粮的粮权属同级政府,任何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严格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配套出台《省、市、县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切实管好各级储备。要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重点要放在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大力加以扶持和培育,合理调整农业和粮食结构,大力加强粮食主产区与销区的协作,构建国家、产区、销区三方共同承担粮食安全责任的体制和机制。

  3.2坚持加强科技投入,进行集成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我国来说,依靠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提高粮食单产是粮食增产的最基本源泉。大力推广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建立健全粮食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工程,充分挖掘优良品种的高产潜力。大力推广粮食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形成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的实用操作技术规程。通过科技的普及,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建立土壤培肥技术体系,促使耕地用养平衡和肥料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和提升地力。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推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加强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推进粮食生产的优质化、规模化、标准化,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确保粮食持续稳产高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提高粮食的市场竞争力。

  3.3建立稳固的产粮基地,切实保护粮农利益。从根本上说,“粮食安全的根子不在‘库’里、而在‘地’里”,“加强耕地保护,保持一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坚守的‘底线”’,国家应继续强化“三农”各项政策。保持对农民直接补贴力度适当增强,并通过深化改革,提高财政促进农民增收的转移效率,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严格保护粮食生产资源,鼓励农民开发“四荒”,增加粮食生产资源,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产粮区农田的硬件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农田,提高抗灾避灾能力,切实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确保粮食产量。

  3.4坚持依法行政,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当前一些不法商贩唯利是图,竟用“吊白块”(学名叫甲醛次硫酸氢纳)作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吊白块”分解产生的甲醛,是细胞原浆毒,会使蛋白质凝固,属致癌物质,摄人10克即致人死亡。近年来已有多起有全国影响的“毒大米”、“毒饼干”等掺毒使假大案见诸报端。目前当务之急是切实加大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集中卫生监督力量,开展集贸市场、中小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添加剂、综合食品批发零售企业和食品包装材料等五个方面的专项治理;着手食品卫生安全长效管理机制,计划从建立食品卫生检测监控体系、卫生监督快速执法体系、简化与完善卫生行政审批发征体系、卫生执法监督网络管理体系和社会监督反馈体系等五个方面实施综合执法监督管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保证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粮、放心肉、放心菜、放心奶。应进一步健全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法规体系,全面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和WHO认定的“世界准则HACCP系统”(食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推行大宗粮食“身份证”制度,对进入市场流通的米面油除必须标明商标、名称、等级、出厂日期等标识外,还必须强制标明产地、农药、肥料名称、用量和次数、收获日期及重金属含量等标识,保障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杜绝误导,更重要的还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检测手段,切实加大检测力度,严把食品质量安全关。

  3.5必须保持必要的库存量,加快推进粮食物流现代化建设。国家要求粮食经营者必须保持必要的库存量,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粮食市场经营行为,通过制度安排保证全社会有一定数量的粮食库存量,更好地发挥粮食库存“蓄水池”作用,维护粮食流通的正常秩序。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从事粮食收购』口工、销售的经营者,必须保持必要的库存量。必要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最低和最高库存的具体标准”。粮食经营者必要库存量和最低最高库存量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在粮食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较多时应当履行不低于最低库存量的义务。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引导和督促有关粮食经营者认真履行最低和最高库存量义务,保持必要的粮油库存量,并按月上报粮食购销存情况,对违反规定的粮食经营者,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积极培育粮食流通的市场主体。强化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业务流程和功能。加强粮食物流业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加强粮食物流建设,疏通消费障碍。粮食安全预警问题,是指跟踪监控粮食运行态势,在发现粮食不安全运行状态下,政府能根据预先预案,采取相应干预粮食运行的手段和措施。加强对粮食市场的预测和监控,及时发布信息。保证粮食采购应急资金及粮食调运到位。不断提高优质粮食比重,全面提高粮食品质。

  3.6普及粮食营养知识,倡导科学消费。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主要食物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膳食模式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因此,要对广大城乡居民及时进行粮食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的宣传教育作用,各类食品相关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专业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要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为粮食营养知识宣传教育作出贡献。把普及粮食营养知识宣传教育贯穿全年,使人民群众能够经常接受普及粮食营养知识的熏陶和教益,倡导科学的粮食消费意识和行为,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粮食消费习惯。并针对当前食物消费与营养结构存在的问题,重点调整粮食结构,最终通过科学的粮食消费需求来引导合理的粮食种植结构,使消费结构、种植结构和营养结构相互促进、互为引导。

  3.7必须始终立足国内,保障我国粮食供求平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基本平衡”还应是今后30年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因为中国每年粮食消费量是世界消费总量的1/4,目前世界粮食总贸易量(仅2亿吨)不到我国消费量的2/5。“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依赖外国必将受制于人”,要在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粮食供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和品种结构,搞好粮食进出口调控。根据我国粮食供求趋势、产销特点、资源状况和国际粮食市场情况,要重点保证口粮基本自给,个别品种适当调剂。应保持大豆进口政策的连续性,避免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盲目进口,并注意进口市场的多元化,减少粮食对外地市场的依赖度。

最新主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