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种子协会官方网站!

种业简报 发布日期:2009-02-06 16:29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2008年,在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的寒潮里,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9%的较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可以说是隆冬季节的一股暖流。党中央、国务院始终表示相信,中国能够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分析认为,这种表态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其中一个重要依据是,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5年增长。家中有粮,心里不慌。这就是底气。

  3年前,很少有人敢预言粮食生产能够实现连续3年增长,因为行家相信,“两增两减一持平”是中国粮食生产波动式发展的规律。而现在,5年周期以“五连增”大喜结局,我们是否有必要彻底抛弃“波动规律”的禁锢,大胆、科学地迎接“平稳规律”的到来呢?

  五连增:总产单产双创历史记录

  春节前夕,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向中外记者发布了多条利好消息,其中一条喜讯是,粮食实现连续5年增产。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增长5.4%,连续5年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2041万吨,增产305万吨;早稻3158万吨,增产6万吨;秋粮37651万吨,增产2379万吨。油料、糖料预计分别增长12%和6%以上。马建堂评论说,粮食总产和单产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这是了不起的成绩。粮食丰收使我们的心里有了底。粮食丰收了,金融危机再肆虐,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也能够保障。

  记者注意到,此前粮食生产的历史最高纪录是1998年的51200万吨。但此后,由于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转向非农产业等原因,耕种面积连年调减,产量曾一路走低。2004-2007年,中国建立支持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粮食产量得以恢复,2007年总产量达50150万吨。

  另据农业部官员介绍,2008年粮食生产呈现出5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面积增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左右,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以上。其中,水稻、玉米、大豆增加较多。二是单产创新高,粮食单产首次突破320公斤。与上年相比,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平均亩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全年粮食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三是季季增产。四是大多数省份普遍增产。五是优质率进一步提高。四大粮食品种综合优质率达到65%左右,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优质率分别为74%、68%、51%和72%,分别比上年提高2个、6个、4个和1个百分点。

  五连增:“波动”与“平稳”分水岭

  3年前,记者曾在本报经济述评中预言,中国粮食生产将会突破“两增两减一持平”的波动发展陈律,实现连续3年增产。两年前,记者继续预言,中国可望实现连续第4个丰产年。去年7月,记者更进一步,在夏粮五连增之际,在席卷世界的粮荒中断定,中国粮食生产已经渡过了艰难的恢复性增长阶段,迈入了平稳发展阶段。这一转变的完成,不仅是中国的福音,也应该是世界的福音。现在,面对着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记者仍然坚持这一判断。从五连增走过来的中国,应该收获这份信心。

  记者的判断基于以下四理由:

  第一,夏粮丰收,是在战胜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后取得的。用“灾害频仍”形容上半年并不过分。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北方的春旱,震撼世界的“汶川大地震”,还有南方的洪灾,所有这些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由于应对及时,措施得力,灾害的不利影响被降到最低,夏粮继续获得好收成。这说明,中国粮食生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抗灾减灾能力。

  第二,夏粮丰收,是在克服国际油价疯涨导致农资价格大涨的不利形势下取得的。这说明,中国粮食生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成本平衡能力。

  第三,夏粮丰收,是在国际粮价疯涨,而国内粮市波澜不惊的情况下取得的。这说明,中国粮食生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适应能力。

  第四,夏粮丰收,不是靠扩大播种面积,而是靠提高亩产取得的。而亩产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良种工程”和“沃土工程”等。这说明,中国粮食生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上述四大能力的养成,使中国粮食生产突破了“两增两减一持平”的波动发展定式,进入了一个新的、让人安心的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只要我们的粮食生产稳定在5亿吨以上,13亿人的口粮就不是问题。

  现在,面对着金融危机,有人说了,2009年粮食生产将陷困局。记者认为,敲敲警钟是可以的,但这种观点不能用来打击市场信心。中国粮食大势是自给自足,受国际贸易影响最小。国际粮价疯涨时,尚自闲庭信步;国际粮价下行,只要未雨绸缪,坚信更能有效应对。

  平稳发展:呼唤长效保障机制

  五连增是如何得来的?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农业部官员三连增后的三点感慨: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

  在以上三个因素中,中国农民一直很努力,这是恒定因素;老天是否帮忙,这是不可抗拒因素;政策好不好,就成了决定性因素。

  回顾五连增历程,可以说,连续5年中央1号文件将目标锁定“三农”,居功至伟。

  中央政策对“三农”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强力支持,主要体现在“两法”:减法、加法。减法是全部减免农业税,极大减轻了农民种粮负担;加法是“四补”,即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综合补贴。数字显示,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四补贴”资金规模达1028.63亿元,比上年增加一倍。其中粮食生产直接补贴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716亿元,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40亿元,良种补贴120.7亿元。这些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五连增之后会如何呢?至少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我们有理由对2009年粮食生产充满信心,因为中央抓“三农”、特别是粮食生产毫不动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9年经济五项任务,其中第二项是,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

  而刚刚发布的2009年中央1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这份名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1号文件,也是首次连续6年发布关于“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

  《意见》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意见》称,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意见》要求,2009年要在上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

  我们有理由相信,除非老天太不帮忙,2009年一定会成为连续第6个丰产年。

  然而,人们还是会担忧,六连增之后呢?我们可以寄希望连续第7个、第8个直至连续第N个中央1号文件锁定“三农”吗?

  结论水到渠成:我们应该将扶持“三农”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好政策、好做法长期化、长效化。建立保障粮食生产平稳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时候了!

最新主推品种